茅臺鎮文化
從中國白酒歷史檔案中,不難找尋到貴州白酒榮耀中國的掌故。
1915年,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“怒擲酒瓶振國威”的動人故事,至今依舊傳誦不斷。這種被一代又一代貴州美酒承道者,賦予一種名字“醬香”的東方玉液,恰逢是貴州白酒榮耀世界蒸餾白酒最美的“中國印記”。
由此,“貴州好山好水出好酒”便有了存續的理由。
茅臺鎮 世界三大蒸餾酒發源地
自東漢以來,茅臺鎮的祖先們就用一種神奇的釀造工藝釀造美酒,并賦予這種美酒一個獨特的名字“醬香”。
據司馬遷《史記●西南夷列傳》載:公元前135年,鄱陽令唐蒙出使南越,品嘗到了茅臺鎮釀造的“枸醬”美酒,將其帶回中原,獻給漢武帝。漢武帝飲后贊曰“甘美之”,并將枸醬酒定為貢品。
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 黔省第一
《史記》載,建元六年《公元前135年》,番陽令唐蒙出使南越,在番禺(今廣州)飲枸醬?;亻L安問蜀商,蜀商曰:獨蜀出枸醬,多持竊出市夜郎(時今仁懷境屬蜀國東南境)?!墩f文》釋:醬,醢也。酒已和醬,醬字從酉,與酒相類。醢,初為醬,久儲為酒。兩者都以糧食為原料,經過發酵,釀造制成?!毒菩∈贰钒谚坩u視為酒的始祖。
《田居蠶室靈》載,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,黔省第一。其料純用高粱者上,用雜糧者次。制法:煮料加曲即納地窖中,彌月出窖高之。其曲用麥,謂之白水曲,黔人又通稱大曲,酒曰茅臺燒。
《近泉居雜錄》載:茅臺燒酒制法,純用高粱作沙,蒸熟和小麥面三分,納糧地窖中,經月而出蒸之,既而復釀,必經數回然后成;初曰生沙,三四輪曰燧沙,六七輪曰大回沙,以次概曰小回沙,終乃得酒可飲,品之醇,氣之香,乃百經自具,非假曲與香料而成,造法不易,他處難以仿制,故獨以茅臺稱也。
茅臺村隸屬貴州仁懷縣 濱河 土人善釀
元、明之際,茅臺村“回沙”釀酒工藝已日漸成熟,正規釀酒作坊在今茅臺鎮楊柳灣一帶興建。曹丁《茅臺酒考》中有道:至明代,茅臺村釀酒的回沙工藝已形成。
1291年,元播州軍民宣撫使楊漢英向朝廷特貢仁懷釀制的燒酒,深得忽必烈嘉許,并加封楊為紹慶、珍州、南平等處沿邊宣撫使,領一府、三十二長官司,楊漢英也因此成為了當時貴州最大的土司之一。其后,楊漢英每年均要向朝廷貢奉茅臺鎮釀制的美酒。
清代,茅臺村回沙醬香酒逐漸定型。咸豐年間吳振棫所著《黔語》稱:“茅臺村隸屬貴州仁懷縣,濱河,土人善釀?!薄短锞有Q食錄》中有“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,黔省第一”的明確記載。
酒冠黔人國 鹽登赤虺河
乾隆十年(1745年),貴州總督張廣泗疏通赤水河道,使茅臺成為黔北重要口岸。光緒三年(1877年),四川總督丁寶楨奏請光緒皇帝批準,再次疏浚赤水河,使茅臺(仁岸)位居川鹽運黔的四大口岸之列,赤水河沿岸商賈云集,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。清代詩人陳熙晉《茅臺村》一詩中這樣描寫道:“村舍人聲沸,茅臺一宿過。家唯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。矗矗青杠樹,潺潺赤水河。明朝具舟楫,孤夢已煙波?!?/p>
據《遵義府志》,到嘉慶、道光年間,“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”,每年釀酒“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”。清代學者鄭珍在《茅臺村》一詩寫道:“遠游臨郡裔,古聚綴坡陀。酒冠黔人國,鹽登赤虺河。迎秋巴雨暗,對岸蜀山多。上水無舟到,羈愁兩日過?!?/p>